强化精准资助 提升育人实效

2024-10-14 来源:网络 阅读:1453

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为全面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进一步提高资助育人实效性,应当坚持资助与育人并举,扶智与扶志并行,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进一步发挥资助育人作用,谱写立德树人新篇章。

建立健全困难生帮扶机制,打造“一站式”“隐形资助”体系。在学生资助的过程中,如何保证不落一人、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如何把每一分钱都落在实处、发挥效用?“精准”成为题中之义。一是积极探索“智慧资助”模式,让网络赋能资助工作。要打破信息壁垒,推动系统之间数据共通,打造“一站式”的“隐形资助”体系。要借助大数据为学生画像,掌握学生底数,对受助对象形成动态评估,根据学生困难程度变化和育人实效进行动态化闭环管理,及时预警贫困生异常数据,进行名额动态跟踪,反复核查,实现资助精准滴溉。二是成立资助管理领导小组,为资助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制定工作方案,严格资助流程,完善资助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生帮扶机制,为资助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使学院助学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动态跟进。要建立健全资助体系,做好制度设计,要分类分层跟进受助群体,要通过家访等形式深入学生家庭掌握学生致困原因,要建立跟进帮扶机制,成长成才机制,帮助做好学业规划和未来职业规划。

牢牢把握“资助育人”主线,提升资助育人实效。第一,实现学生资助落地,需要融合多样化与个性化的资助服务,不断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渠道和模式,在提供经济层面和教育和社会心理层面支持,实现对受助学生的全面覆盖。通过线上线下开展诚信教育、资助政策宣讲活动,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第二,实现资助成效全面覆盖。传统人工执行和管理资助程序存在效率低下的问题,导致资助延迟或分配不均。学院通过将资助流程线上优化,实现绿色通道、学校奖学金评选、助学金申请、助学贷款办理、勤工助学等常态化学生资助工作的自动化办理,利用PC端、移动端满足不同使用需求,实现学生随时随地申请与获批,老师随时随地审批与查看。第三,及时收集临时困难学生信息,畅通临时性困难补助渠道。针对系统数据评价的非困难的低消费学生群体,通过辅导员线下核实反馈,结合学校临时性贫困学生资助制度要求,核实相关贫困指标,对精准定位的隐形贫困学生及时资助。同时辅导员或相关老师提供学业辅导、就业咨询、心理援助等相关线上和线下服务,增强学生校园生活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积极拓展实践育人平台,扎实推进受助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积极搭建和拓展实践育人平台,扎实推进受助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组织受助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引导广大受助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高校要以学生社区为阵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关爱老人、关爱自闭儿童等公益活动;资助宣讲团对各班进行资助政策宣讲,加强资助宣传,提高政策知晓度;同时加强学生使命担当教育,强化受助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乐于奉献,感恩回馈,勇于担当的精神,以实际行动回报国家、社会和学校帮助与支持。 要将劳动育人与资助工作结合起来,开发劳动岗位,通过有报酬的劳动,让学生通过有尊严的劳动获得相应评价和认可,要培育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

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生态链”,构建资助育人长效机制。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经济帮困是暂时目标,精神解困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加大物质帮扶力度,创造条件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时,要高度重视、密切关怀他们的心理健康,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要借助活动载体,充分利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图片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系列活动,大力宣传榜样事迹,加强受助学生思想政治引领和成长成才服务,将资助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着力培养受助学生自立自强、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引导受助学生全面发展。践行“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建立“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生态链”,构建经济资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寻求学生所在社区、地方政府、社会贤达等的支持,要积极构建助人合力,帮助学生及家庭脱困。(西安医学院药学院 李菊菊)



延伸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