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寻根之第三届汉传佛教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2024-09-02 来源:网络 阅读:2018

2024年8月31日,由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育工作委员会、《世纪人物》杂志社、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共同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汉传佛教密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

图片1.png

本次研讨会紧紧围绕“自由平等、和平共存”这一主题,汇聚了来自中国佛教协会、中国佛学院、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协、国务院国资委、国家工信部、全国工商联、中国科学院、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万德读书会佛学及传统文化资深研究专家等领导专家及澳洲佛教界代表和对汉传佛教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各界朋友,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参加了研讨会。

图片2.png

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美育工作委员会副会长李晓明代表主办方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辞。李晓明副会长在致辞中指出,佛教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精神追求。举办此次学术研讨会,旨在为佛教文化的研究与传播构筑一个广阔的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认识佛教,进而受益于佛教。同时,李晓明副会长也表示,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一份力量。最后,李晓明副会长还传达了一个重要消息,中国佛教协会原副秘书长、中国佛学院原教务长、中国佛教领袖赵朴初老秘书倪强秘书长因特殊原因未能按原计划出席本次研讨会,对此深感遗憾。倪强秘书长特发来贺电,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

图片3.png

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原主席韩修国指出:2024 年 8 月 31 日,回顾 7 月 18 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释、道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汉传佛教亦在其中熠熠生辉。佛教倡导和平、众生平等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其道德观发挥社会公德作用,自利利他思想闪耀光辉。此次汉传佛教密宗研讨会如及时雨,对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意义重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借鉴,从佛教的政治观、和平观、道德伦理观汲取营养,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绽放光彩,为国家发展贡献独特智慧与力量。

图片4.png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首席顾问、第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兼民族与宗教委员会委员,国务院资深参事、中国海峡两岸书画艺术家协会任玉岭主席从美学的角度阐述了汉传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相互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绘画题材、技法、审美情趣等方面,也体现在汉传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以及当代佛教文化与书画艺术的结合上。佛教空灵淡泊的审美情趣为文人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美学基础。

图片5.png

中国科学院发展战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司长宋承敏教授发表重要讲话,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为汉传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这为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空间。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员往来的日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佛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同时,佛教文化也吸收了其他文化的优秀元素和成果,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内涵。

图片6.png

国家工信部机关原正厅巡视员、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赵忠抗教授深刻指出:汉传佛教密宗绝非仅仅局限于一种单纯的宗教信仰,实则它更是一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承,一种超凡脱俗、引人向上的精神追求。从某种意义而言,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它不仅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宛如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明珠,更是现代社会中一笔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精神力量,宛如无声的春雨,悄然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在时光的流转中持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注入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图片7.png

中国佛教协会衍和法师、中国佛学院演愍法师及中国佛教文化及传统文化资深研究专家张小凡指出:汉传佛教所大力倡导的慈悲、善良、宽容等一系列珍贵的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之中蕴含的仁爱、礼义等极具影响力的道德观念,彼此之间相互呼应、相得益彰。这些美好而崇高的品德宛如璀璨的星辰,已然成为了维系社会和谐稳定、促进人际关系融洽和睦的至关重要的基石。佛教所秉持的因果报应观念,犹如一座明亮的灯塔,时刻警醒着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人们在日常行为方面更加自律、更加趋向于善良。正因为如此,它为社会的稳定以及长远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积极贡献,其影响力如同春风化雨般,无声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塑造着人们的心灵和行为,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车轮滚滚向前。

图片8.png

澳大利亚塔州中国佛教学院院长薄伽梵 智及维摩诘宗师(以下简称:宗师)以视频方式出席研讨会并发表主旨演讲。宗师将佛教思想与现代社会理念相结合,做了重点阐述。宗师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强调国家间应该超越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寻求合作共赢,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与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普度众生的思想高度契合。

宗师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愿景,具体表现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和奋斗,这也体现了佛教中的菩提心,即愿意帮助所有生命脱离苦难,获得究竟解脱。

宗师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实现共同富裕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这同样体现了佛教中的慈悲和平等的理念。

宗师在演讲中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和佛教传承创新的融合发展借鉴意义: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和技术不断涌现,形成了新质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佛教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创新是佛教文化保持活力和生命力的关键。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佛教文化需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条件,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包括在教义阐释、修行方法、宗教仪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精神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佛教传承创新也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以适应时代的需求。这种创新精神的共通性为两者之间的交流和借鉴提供了可能。

图片9.png

研讨会围绕“自由平等、和平共存”的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不仅促进了人们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也激发人们对社会公正、和谐共处的深刻思考,给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富有深度与广度的精神盛宴。与会领导及嘉宾一致认为,中国汉传佛教及其文化是具有高度的信仰价值、文化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宝贵成果,是佛教中国化的实践结晶。通过举办汉传佛教密宗国际学术研讨会,可以总结和梳理中国佛教传统的丰富文化积淀和发展经验,进一步发挥佛教界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也是一个加强国际佛教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佛教界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重要机会。

研讨会达成如下共识:

1、自由与平等的真谛:

深入探讨了佛教中“自由”与“平等”的深刻内涵:自由不仅指外在行为的自由,更重要的是心灵的自由,即摆脱烦恼与执着的束缚,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觉悟。而平等则体现在众生皆具佛性,无论身份、地位如何,都有追求解脱与觉悟的权利和可能性。

2、和平共存的实践路径:

探讨了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佛教的和平共存理念:这包括通过慈悲为怀、尊重差异、包容异见等方式来减少冲突与对立,以及通过教育、文化交流等手段来促进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和融合。

3、佛教智慧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探讨了如何将佛教的智慧与现代社会的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例如,利用佛教的因果律来引导人们行善积德、减少犯罪;运用中道原则来处理复杂的社会关系,寻求平衡与和谐。



延伸 · 阅读